当前位置: 首页 > 正文

院系经纬

【芳草行动】马克思主义学院:文脉牵“红脉”,行走悟信仰(图)

作者: 信息来源: 发布日期:2025-11-14

本网讯(通讯员 吴志伟 郭瑞)“原来周敦颐先生‘穷理尽性’的理学初心,和陈树湘烈士的‘断肠明志’,藏着同一种精神密码!”11月8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将《永州红色文化概论》实践课堂搬到道县,50余名师生循着“道州濂溪书院-陈树湘红色文化园-何宝珍故居”的足迹,在文脉与“红脉”的交织中,上了一堂看得见、摸得着的“沉浸式思政课”。

“以前只知道濂溪书院是理学发源地,今天才真正读懂‘穷理尽性’的含义,‘穷理’是明辨是非、坚守真理,‘尽性’是坚守初心、担当使命,这和陈树湘、何宝珍烈士的忠诚与担当,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精神传承,千年文脉正是永州红色精神诞生的土壤。”思政2301班张娜感慨道。同学们围坐成圈,听老师讲述书院与永州革命史的关联,“文化根脉”瞬间和红色信仰连在了一起。

“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!”站在陈树湘“断肠明志”的雕塑前,全体师生自发低头默哀,“被俘后,陈树湘没有屈服,而是用手撕开腹部伤口,绞断肠子壮烈牺牲,这不是传说,是红军血战湘江时,发生在永州大地上的真实壮举。”老师的讲解让现场格外安静,不少同学红了眼眶。思政2301班蒋雪表示,“以前读史料只觉震撼,今天站在他战斗过的地方,才真正理解‘信仰’二字的分量。我深刻体会到‘绝对忠诚’不是口号,而是用生命践行的誓言。”

在何宝珍故居,何宝珍烈士的照片静静摆放。“从道县女校的进步学生,到投身革命的共产党员,再到狱中坚贞不屈的战士,何宝珍烈士的一生,始终没忘‘育人’的初心。”讲解员的话,让同为思政专业的学子们格外有共鸣。同学们盯着何宝珍写给子女的诀别信,字里行间的“用实际行动育人”,让大家深受触动,大家纷纷表示,将用真实的故事、坚定的信仰,把红色基因传给下一代。


(一审:向薛峰;二审;潘清远;三审:林泽红)